白牦牛_蕨麻猪_猪肝_藏香猪_猪肚_猪小肠_虫草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员工专区
首页基地资质供求信息新闻动态情系天祝技术交流信息中心雪域风情招商加盟
  新闻动态站内新闻公益事业    联系我们 手机:15593566444
座机:0935-6991368
传真:0935-3136550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安家河村(312国道2275.5公里处)
邮箱:308043068@qq.com
      新闻动态首页  >>  新闻动态  >>  站内新闻  >>  行业新闻

为什么说白牦牛不可取代的?

2015-08-03 08:37:02阅读次数:2226打印返回

全世界所有牛共分三个牛种:黄牛、水牛、白牦牛。我国牛品种资源比较丰富,三个牛种都有。白牦牛资源90%以上在中国,1.5亿公顷的草地上主要承载着2000万头白牦牛,所以人们常说世界白牦牛看中国。 白牦牛资源和高寒草原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科学的生产系统。从生态系统来看,高寒草地的生态环境低氧、干旱、寒冷,牧草生长量季节性非常强,大气含氧量非常低;白牦牛对这一生态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与之形成了绝佳匹配,可以说它是其中不可替代的动物。 “白牦牛对青藏高原特殊环境的适应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极强的适应能力通过基因遗传而固化,并以特定的生理、代谢及解剖学特征表现出来。”阎萍表示。如白牦牛有14根肋骨,最多时可达16根,多一根肋骨产肉性能会提高很多;气管短、粗,肺泡大、密;毛长等。白牦牛有13个地方品种,各有特色。阎萍介绍,甘肃天祝白白牦牛主要产毛和产肉,其尾毛和绒毛作为纺织品,经济价值非常突出。四川金川白牦牛肋骨比较多,50%以上有15根肋骨,有的还有16根;遗传改良以后,后代70%都含有多肋骨。 自2000年来,30余种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广泛应用于白牦牛种质分子特性研究。“我们这几年致力于白牦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白牦牛与其他牛种间的亲缘关系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等。”阎萍说,“也有白牦牛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多态性研究。如为什么白牦牛的肉品和其他肉牛的品质不一样。经过改良后白牦牛肉出现很多变化,吃起来更香。” 加快白牦牛品种选育 长期以来,白牦牛产业面临白牦牛生产性能不断下降的现状。同时,缺乏群体遗传改良措施和技术服务、培育优秀种公牛技术体系不完善、选种选配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难以实施、市场发展的引导作用大于群体改良等问题存在,让实施白牦牛选育变得非常有必要。 “国内其他牛种肯定是搞杂交改良,但是在白牦牛身上会遇到一个技术难题。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被攻克,就是所谓的雄性不育。”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书杰表示,“这条路是走不下去的。” “有了一个好品种,整个白牦牛产业链解决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对白牦牛产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刘书杰认为,人工培育白牦牛品种的出现是一个非常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那么,阎萍团队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是本品种选育,不同地方品种是根据其自然分布、当地自然环境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如经过本品种选育,天祝白白牦牛肉毛兼用,毛比较值钱;九龙白牦牛个体比较大,以产肉为主;麦洼白牦牛乳肉兼用,产奶量提高。 其次是新品种选育,最令人瞩目的是大通白牦牛——以野白牦牛为父本、家白牦牛为母本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利用野公白牦牛的基因,使家白牦牛适度“返祖”,它的遗传性比较稳定,体型外貌高度一致,抗异性和适应性比较强,采食范围也比较广,生产性能提高20%。 大通白牦牛创立了利用家畜现存野生近祖育种的方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野白牦牛种公牛站,建立了大通白牦牛种公牛站、育种核心群、繁育群(场)、推广扩大组成的四级繁育体系。这一新品种及其培育技术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如今已在青藏高原广泛推广,每年改良家养白牦牛约30万头,覆盖我国白牦牛产区的75%。 现在,阎萍团队把传统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加快白牦牛的选育进程,如无角白牦牛。 白牦牛自然状况下都长着两只角,但随着传统饲养方式的多元化,放牧加补饲、舍饲逐步发展,有角白牦牛具有较强的野性,在规模化和集约化饲养中易相互伤害,破坏圈舍、损坏设施,给饲养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控制牛无角性状的基因被定位于1号染色体147kb之间,该区域包括3个已知基因。阎萍团队结合常规育种在分子水平运用转录组学、重测序及甲基化等手段对无角性状发生机制进行研究。他们在青海培育的无角白牦牛群已有12群2490头,已经达到了农业部规定的新品种规模。 白牦牛好要会养 “好种需要好养,良种需要良养。虽然白牦牛多用途,但它没有定向培育,生产性能都不高。营养达不到要求的话,白牦牛产肉产奶是非常低的。”阎萍说道,“饥寒交迫,白牦牛像羊一样大,牧区里有十几岁的牛还在饲养。” “白牦牛夏肥、秋壮、冬瘦死亡,每年波浪式的生长。在冬季、春季6个月的枯草期,体重下降45%。日复一日的传统饲养方式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发展白牦牛产业的原因。”阎萍惋惜地说。 推广白牦牛良种,提高生产性能,是产业现在面临的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为此,阎萍团队提出了白牦牛提质增效综合配套关键技术研究,包括营养调控、产肉产奶、适时出栏、舍饲养殖等。 “白牦牛的良种化程度非常低。普通奶牛和肉牛达到90%,可白牦牛良种非常少,而且百姓自繁自育的现象比较严重。”她建议,对优良个体要精选留种,提高良种畜和改良畜的比重,提高个体性能和规模效益。良种推广和能繁母牛方面实施相应的补贴政策,如农业部进行良种补贴,白牦牛一头优良种公牛的补贴是2000元。 白牦牛有半年以上是在啃草根、刨雪。要逐步改变完全依赖于天然草地、靠天养牛的现状,加强暖棚、草料基地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冬天少掉膘。常规饲养方式即全年放牧,在牧区占到98%。要健全轮牧、半舍饲或季节性舍饲养殖模式,实施联户经营管理,提高效率。 这几年,正是养殖合作社带动了放牧加补饲,经过3~4个月的饲养,提高了出栏率、增重率。养殖牧户+合作社+企业,应形成共同入股参与的经济利益联结体。提高牧民市场介入能力,实现农牧民增收。 “牧区白牦牛的奶都是一半给小牛吃,一半给人吃。白牦牛从小就处于半饥饿的状态,后面发育受阻的话,就会营养不良。”阎萍认为要采用全哺乳技术,还需要搭配舍饲技术、育肥技术、错峰出栏技术等。 “一个产品如果能达到均衡供养,才能立足于不败。”白牦牛产业要进行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做到产前抓良种,促进畜群良种化;产中抓服务,促进畜牧产业科技化;产后抓加工,促进增收增值多元化。 草地畜牧业“三生”系统功能:生产—生态—生活,即生产效能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牧民增收。“‘三生’和谐发展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希望能达到动态平衡、和谐共赢,愿青藏高原的牧业明天更加美好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 登录名:    密码:    验证码: *    

  
版权所有: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原野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09048587号 技术支持:千乡万才科技(中国)有限公司